排球理论课教案:场地标准尺寸、比赛站位轮换及教学方法
任何表面必须事先经国际排联批准。 2)室内比赛场地表面必须为浅色,国际排联世界大赛场地边界为白色,比赛区与无障碍区为不同颜色。 球场上的界线: 1)所有边界线宽5厘米,它们的颜色应为不同于地面和其他项目线的浅色。 2)边界:两条边线和两条端线界定了比赛区域,边线和端线都包含在比赛区域的面积内。 3)中线连接网下两条边线的中点,中线中心线把比赛区域分成两个长度为9米的均等区域。 2、比赛时队员站位及换人 发球队员击球的一瞬间,双方队员必须按轮换顺序在各自的区域站位(发球员除外)。 队员位置编号如下:沿球网排列的三名队员为前排队员,应占据号码位置(后右)。队员间的相对位置:后排队员必须比其对应的前排队员离球网更远。前后排队员必须按上述规则水平顺序排列。队员的位置由其脚触地的位置确定和控制如下:前排队员的脚至少有一部分比其对应的后排队员的脚更靠近中线。右(左)边队员的脚至少有一部分比同一排中间队员的脚更靠近右(左)边线。发球后,队员可自由移动,占据本方场区和无障碍区的任意位置。整场比赛期间,轮换顺序由出场名单确定,并由发球顺序和队员位置控制。
当接球队取得发球权时,该队队员须按顺时针方向轮换一个位置:2号队员轮换到1号位置发球,1号队员轮换到1号位置,依此类推。如果某队不按轮换顺序发球,则该队将被判轮换犯规。 作业:课外活动时到排球场地看看具体的分工、号位和轮换方向。 课后总结:排球理论教案(二) 教学内容:学习排球运动的概况 教学目标:1、了解排球运动的起源、传播和繁衍2、掌握排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,了解其在世界的发展。3、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,让学生对排球运动产生兴趣,为以后的教学奠定基础。 教学重点: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。 教学难点:排球运动的特点。 教学方式:讲授法、讨论法。 主题:排球运动简介 1、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据史料记载,排球运动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。1895年,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市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威廉·摩根认为当时流行的篮球比赛过于激烈,于是创制了一种较为温和、老少皆宜的室内运动。1896年,摩根把这项运动命名为“排球”,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。1896年,世界上第一场排球比赛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体育学院举行。1897年,摩根制定了排球比赛规则,有力地推动了排球运动的发展。1905年,排球运动传入中国。1906年,美国军官约克把排球带到古巴,1908年带到日本,1910年带到菲律宾。
排球运动传入欧洲较晚,1917年先传入法国,随后传入苏联、波兰等东欧国家。亚洲最早的排球比赛于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。1947年,排球运动的世界组织国际排球联合会成立,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,规则也逐渐完善,1964年,排球运动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。二、排球运动的特点 (一)形式多样,群众性参与范围广 排球运动的场地和器材比较简单,可设置在室内,也可设置在室外。排球活动可以在地板、沙地、草地、雪地,甚至水中进行,其形式多样,游戏规则容易掌握,可以灵活掌握,参加人数可多可少,运动量可大可小。 它适合不同年龄、性别、体能和训练水平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开展活动,因此,参与群众性广泛。(二)技术全面性、技巧性很强。排球比赛中,任何一个位置的队员都要参加防守和进攻;而且在多数形式的比赛里,规则还要求队员轮换位置。因此,每个队员必须充分掌握一切攻防技术。由于球不能落地、必须击打、不能拿球,同一队员不能连续两次击球,每队都有规定的击球次数,所以排球技术技术性很强。(三)对抗激烈,团队配合严格。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总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的,对抗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网前扣球和拦网方面。
一分之争往往要进行七、八个回合,比赛水平越高,竞争越激烈。排球比赛中,双方利用规则允许的三次击球机会,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巧妙的配合,在瞬间完成激烈的攻防转换和完美的战术组合,体现了严谨的集体性。 (四)轻松的娱乐、高雅的休闲 排球运动不受形式的束缚,可以隔网搏斗田径理论课教案,也可以围成圈进行,只要有空间,无论是沙滩还是草地,都可以享受击打技术的乐趣。 排球比赛隔着球网进行,双方搏斗时没有身体接触,既安全又高雅,是人们享受和放松的理想方式。 (五)活动的全身性、观赏性好 排球规则规定球可以触及身体的任何部位,使得技术动作越来越多样化。 可以采用手击、脚击、头击等技术,加上前扑、倒地、滚动、扑救等防守动作,从而扩大防守范围,增加先发球的机会,使比赛显得精彩刺激,吸引观众,具有很好的观赏性。总之,现行排球规则赋予了排球比赛新的活力,比赛时间相对缩短,固定在某一时刻,得分和失分的方式增多,比赛场次增多,强弱队差距缩小,胜负差距加大,观众兴趣增加,场上气氛热烈。总之,新规则的实施,增强和提高了排球比赛的观赏性,有利于这项运动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。 (六)攻防二重性 在排球比赛中,每一项技术既可以得分,也可以失分,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二重性。
排球一切技术都是攻中守,攻中守,相互转化,相互制约,因此技术要准确娴熟,既要有进攻性,又要准确无误。三、排球运动的功能 (一)参加排球运动,可以提高人们的力量、速度、灵敏性、耐力、跳跃性、协调性、反应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,改善机体各器官、系统的功能状况,培养机智、勇敢、沉着、坚定果断等心理品质。 (二)可以培养团结协作、克服困难、争取胜利的集体主义精神。通过训练和比赛,可以增进运动队之间的交流和运动员之间的团结,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。 (三)普及和提高体育运动,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,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,提高健康水平。 (四)通过比赛,可以开展国际交流,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,提高民族威望,振奋民族精神。四、我国排球运动发展概况(一)采用六人制排球赛前我国的排球运动体育史学家一致认为,排球运动传入我国是在1905年。1913年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次东元会议,东道主决定增加排球比赛,但只有东道主一家申请参加。东道主为了完成计划,坚持要中国队参加。中国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,从田径、足球运动员中选拔队员,组建了排球队,在听取东道主介绍比赛办法和规则后,便进行了比赛。第一次东元会议后,比赛归来的广东队员在广州进行了推广。
我国女子排球运动起步于1921年广东运动会。排球运动传入我国后,经历了16人制、12人制的演变过程:1905年至1919年,我国排球比赛采用16人制,每排16人,每排4人,不轮换位置。当时水平很低,打法比较简单。后来双方由抛球发展到前两排中间队员以高远球进攻,但拦网技术还未出现。1919年至1927年,采用12人制,12人分为3排,每排1人田径理论课教案,不轮换位置。技术发展到采用上手发球,并出现了单人拦网和倒地救球。 进攻由中间一站改为双方队员扣球。1927年至1951年,9名队员分为3排,每排3名队员,不轮换位置。 (二)我国六人排球发展概况 建国后,排球运动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,得到了很快的发展。1951年,根据国际规则并结合国内情况,制定了我国六人排球规则,经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批准,在全国范围内实施。同年召开全国篮排竞赛大会,正式采用六人排球竞赛。我国六人排球运动的发展概括为七个阶段。 第一阶段:继承学习阶段(1951—1956年)此阶段主要继承了我国九人排球的过顶传球、勾发球、前勾扣球、快球拦网以及快球盖攻、集体拦网等技术田径理论课教案,学习了苏联、东欧国家的先进技术,并逐步推广六人排球。
第二阶段:探索发展阶段(1956—1966年)。这一阶段,各省、市、自治区根据自己的特点,探索和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和打法。周总理邀请小松弘文率领当时的世界冠军日本女排来华访问,明确提出“三从一主”的训练原则,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排球运动,在走自己的技术发展道路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。 第三阶段:低潮阶段(1966-1972年。十年动乱,使正处于上升期的排球运动受到严重干扰,艰苦奋斗、顽强拼搏的训练作风和严格要求、艰苦训练的优良传统被彻底摧毁。第四阶段:恢复阶段(1972-1980年。1972年召开三球训练工作会议,总结经验教训,明确战术指导思想,制定五年排球发展规划,建立排球训练基地,有计划地组织常年训练。第五阶段:巅峰阶段(1981-1986年)。在此期间,中国女排连续五年夺得世界冠军,男排排名第五,均为历史最好成绩。第六阶段:低潮阶段(1980年代-2002年)。排球队几度崛起又几度没落,男排下滑之后一直没能赶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。第七阶段:复苏阶段(2002年至今)女排2002年世界杯、2004年雅典奥运会两度夺得世界冠军,男排则继续在奋斗中。
五、排球的打法排球是一项集体攻防型的球类运动,由两队人数相等的队员在长18米的球场上,中间有一定高度的球网,按规则用身体任何部位将球击入对方场区,而不让球落在本方场区。排球比赛形式多种多样,基本打法是后排右侧队员在发球区用单手从网区将球直接击过网。除拦网外,双方至多可将球击过网3次,不允许抱球,一名队员不能连续击球2次。比赛继续进行,不得中断,直至球落地、出界或一名队员犯规。场上6名队员分立于前排和后排。发球队员得一分后,由该队的同一队员继续发球。 接发球队得一分后,即可获得发球权,该队6名球员按照事先登记的发球顺序发球。每球计分制比赛,发球队每得一分得一分,接发球队每得一分得一分。比赛有五局三胜制和三局两胜制。计分方式有每球计分和每球计分两种。每球最先达到规定分数的球队为胜者。世界锦标赛:1947年开始。每四年举办一次。世界杯:1964年开始。每四年举办一次。比赛地点固定在日本。
标签: